荷芳既初歇,丹桂復飄香,英華同集會,護教以興邦。繼“世界佛教論壇”在中國大陸成功舉辦之后,面對海外媒體、互聯網鋪天蓋地的指責和詆毀而舉辦“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為主題的佛教盛會,不僅順應諸多關心中國佛教發展的世界佛教徒之心,亦非常順應志在興教興國的諸多大陸佛子之心,更有利于促進佛教未來的健康發展,實乃人心之所向,眾望之所歸,中國佛教界之英明壯舉也。
眾所周知,法肇天竺,流于震旦。垂風慧日,耀于東土,凡兩千余載。雖多歷浩劫,令正教隱匿不張,然既忽兒煙消云散,大圣慈悲智慧之教,有助世道人心及仁王之化者已為國家所認可。況夫自古以來,佛教就一直為和諧社會,穩定人心,建設美好的人間凈土孜孜不倦的探索著,同時也默默地無私奉獻著。因佛教深知唇亡齒寒之道理——國家之興衰,民族之興衰與佛教之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故此佛教界之一切活動無不以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國家之統一為宗旨;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出發點。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佛教復興之二十余年里,中國佛教一直致力于自身建設,為培養戒行清凈、德才兼備之合格僧才與建設道風純正之道場、院校而不懈地努力著。同時,教內教外之教育事業、弘化事業、公益福利事業以及在增進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事業等方面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贊譽,此亦有目共睹也。
然今魔道當前,妖言惑眾,誹謗正法,混淆視聽,肆破和合,丑累圣教。令大道蒙塵,法門受辱,善心惶惶,真乃震怒龍天,急煞法王也!吾輩在悲憫此類當來將受因果報應而及時奮起泯除紛擾之時,更應深懷感恩之心,因為有他們的“熱心關注”,才可以令我們時刻的警惕自己,即在慶祝自身輝煌之成就的同時,更要謙恭謹慎,戒驕戒躁,極力避免諸多弊病之產生。又可令我們懂得深刻的反省,反省自身所存在的問題、缺憾,進一步的抓好自身建設,使佛教在社會公眾心里樹立起清靜超脫的公眾形象,為構建和諧社會,護教興國貢獻自己應有力量,這也是當今我們每一位佛子皆不可推卸之神圣使命,此誠大道欲彰之良機也。
然則如何樹立起中國佛教之公眾形象,使佛教在公眾之中更富有感召力、凝聚力,為振興社會文明,提升民族精神作出更大的貢獻?筆者認為,非提升僧尼之自身素質以及發揚大乘菩薩道之化世精神莫屬也,何以故?
首先內強素質乃純正道風、正法久住之保證也。趙樸老即曾說過“加強佛教自身建設,道風建設是根本”。道風的好壞,關系到佛教的興衰成敗,關系到佛法的前途和命運。因為寺院是僧眾修學的道場,是聯系信眾的紐帶,是弘法教育的殿堂?!吧肆蜕鲜俊比颂鞄煴?,眾生之楷模。信眾之行為規范、心靈凈化受益與否,責任亦在于僧,故對于道風建設,教界歷來也尤為重視。就佛教現狀而言,加強道風建設,首要注重的就是恪守清規戒律和執行國家政治法規,因佛制戒律,祖定清規,乃是僧眾修己立身之生活準則,用功辦道之依托。是以遵紀守規,實乃佛教健康發展之保證,正法久住、三寶長存之保證也。且僧眾只有謹遵祖訓,外具禮儀,內養道德,方得離塵脫俗,以凸顯異于在家人之清凈形象也。
復次即是注重僧眾自身文化道德素養的提升,此乃道風純正之有利保證也。因只有高素質的合格僧伽,才更懂得自尊自律,自行化他。故加強道風建設,必須以培養僧眾具足正信,勤修三學,恪守戒規,嚴肅道風,提升自我,凈化自我為前提,使其于叢林中,照顧好自己這棵樹,養成清凈超然的僧格。正如孔夫子所云“君子慎其獨”,修行人更要做個君子。在眾目睽睽之時,固然要心正行端,獨處時更要保持戒慎之心,所謂“十手所指,十目所視”。這是最為重要的。要切實做到“以愛國愛教為榮,離經叛道為恥;以勤修三學為榮,犯戒空談為恥;以禪悅法喜為榮,低級趣味為恥;以謙虛慚愧為榮,驕慢浮躁為恥;以感恩隨喜為榮,貪著嫉妒為恥;以和合大眾為榮,拉幫結派為恥;以培德惜福為榮,奢侈放逸為恥;以利樂有情為榮,損人利己為恥?!敝灰蟊娊阅苌朴闷湫模F究于道,且具有高尚的心靈追求又具有精深的解脫智慧,必然會人心所向,人本所歸,自在無礙。
而對于極少數信仰淡化,戒律松馳,道風敗壞者,教界更不應心慈手軟,姑息養奸,縱觀佛教之所以屢遭民眾之所誤解,信眾常為妖言之所惑亂者,此輩難脫其咎,切莫令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 因此教內對此愚癡之輩,必須嚴格處治,輕者批評教育,重者謹尊佛制以滅擯之。如此,大眾互相提攜,互相勉勵,方可逐漸純正道風,整肅僧容,和合共處,自覺覺他,此亦為令正法久住、實現通往和諧社會之康莊大道也。
其次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乃外樹形象之最佳途徑也。眾所周知,中國佛教向來為大乘佛教的重鎮,號稱大乘佛教的第二個故鄉,所弘傳的亦皆是大乘思想、大乘理論,且自傳入以后,即以慈悲濟世的形象,利益社會,凈化人心,自始至終為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寧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然云何依然為許多民眾所無知乃至誤解呢?云何依然為有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呢?筆者在思考這些問題時發現:導致中國佛教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結底首先就是對于大乘佛教的根本發菩提心未給予充分的重視,其次就是對于受菩薩戒、學菩薩學之實踐沒有做到位,甚至根本沒有把握住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止惡、修善、利益眾生。因此導致諸多佛教徒認為六度四攝等菩薩行門,似乎只是為大菩薩們所說,與個人修學并無干系,而皆樂衷于解脫道的修行,縱有發心,亦不得要領,點到為止。這也是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佛教只重于空談大乘而不重實行的根本所在,佛教公眾形象遲遲不得樹立之根本所在,是以教界對此弊端,亦需給予高度重視。
近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也曾說過“我們要想復興中國的佛教,樹立現代的中國佛教,就得實現整興佛教、服務人群的“今菩薩行”,且大師在《優婆塞戒經講錄》中也明確的表示“本人為一欲發菩提心而學修六度行者。” 此中所云今菩薩行,亦即是人生佛教。發菩提心而學修六度行者,便是行在瑜伽菩薩戒本,此《瑜伽菩薩戒》所述之菩薩學處,最大的特色就是立足于現實人生,亦即針對我們凡人——初發心之菩薩,以六度四攝為理則而制定的,義在教導初心如何修學菩薩道,其內容既有緊收,又有寬放,開遮持犯非常圓融善巧,只要行者把握住此戒的根本精神及基本原則,便可游刃有余地靈活運用之,游歷于塵境,不為五欲塵境所凌侵。且此菩薩學處貫通于僧俗,將出家僧眾與在家信眾納入一個共同的法門中,漸次深入,力圖實現振興佛教,和諧社會之共同愿望。
因此,行菩薩道便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之重心和落足點,吾輩后學,亦應繼承發揚大師之遺志,積極鼓勵七眾弟子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學多聞,掌握優良的內外教知識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向社會各界踐履、發揚佛教之六度四攝等慈悲化世精神,使國家社會民眾都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使佛教的細胞散布在社會的每一個階層,從而縮近佛教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令民眾對三寶生起信心和擁護心,亦令其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不再對佛法無知,不再為妖言所惑,如此,民眾之心靈健康了,思想覺悟了,行為也必然隨之改善,家庭也必能幸福和睦,社會必能和諧安定,佛教之大慈大悲、自利利他的公眾形象則不樹自立矣。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凈化人心,和諧社會美好愿望之實現亦指日可待也。
純正的道風,莊嚴的僧儀,清凈的道場,高尚的菩薩愿行,最能體現佛法的內涵,此中不但是佛教平等、慈悲、智慧之見證,亦是佛教源遠流長、滄海桑田之見證,而且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體現著佛教文化的無窮魅力和普度眾生的神圣氣息。覺悟的情,慈悲的愛,宏深的愿,清凈的行,超脫的智,和樂的果,是文化歷史的產物,更是人類精神的財富。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更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劑良藥。
親愛的道友們,面對他人的惡意中傷,肆意誹謗,以及時代的挑戰,我們不要懦弱的退縮,無謂的彷徨,英雄彎弓,箭在弦上。道幢已高樹,法螺已吹響,我們要收拾好形囊,帶上智慧的頭腦,懷著慈悲的心腸,握緊愿力的拳頭,舉起行動的腳掌,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勇為眾生作苦海舟航,腳踏實地的去付出、去續寫佛教輝煌的新篇章。